近来,一些公司,打着媒体发布的旗号,收人钱财后提供所谓的“曝光服务”,自己俨然成为“匡扶正义”的网络曝光平台。
极目新闻记者多日暗访发现,这些公司通过大量注册账号和员工发帖的形式,将客户提供的信息,以新闻的形式发布到网络上,从而造成舆论。但是,对信息的真实性,他们不加审核,发布的内容充斥着不实和诽谤信息,有受害者不堪困扰起诉这些曝光平台。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王琮玮认为这些公司收取服务费,通过在第三方平台注册账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炒作,是目前法律规制的“网络水军”的行为。如果其发布诽谤和恶性商业竞争内容,一旦被认定便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1月22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重点强调了打击虚假信息、网络水军等违法违规行为。
“传媒公司”收钱后替人维权
却让受害者找记者
2020年12月9日,极目新闻记者接到一个来自苏州的电话,电话那头邢女士的一番话,让记者疑惑丛生。
邢女士称自己家住苏州市相城区,经营一家网店谋生。
她介绍,去年11月底,网上有人告诉她,称自己可以与她互刷店铺订单量,只需邢女士先为自己刷单,刷单的钱可以随时提现出来。
在对方的指引下,邢女士先后为其刷单8万余元,但随后并未收到该男子的刷单,8万块钱也无法提现。发现受骗了的邢女士,想要找人帮助维权。
邢女士便在网上搜索“诈骗维权”,找到了一个主页标有“金融法律咨询”的网站。
网站页面显示,用户只需填写姓名、电话和被骗金额便可免费获取维权方案,邢女士便留下自己的信息。次日,邢女士接到了一个来自武汉的电话。
电话那头,女子甘某自称是武汉酩扬沐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员工,接到了邢女士的维权诉求,可以帮助邢女士维权。
邢女士介绍了自己的受骗经过后,甘某向邢女士介绍,他们公司是网络媒体曝光平台,可以把客户要曝光、维权的内容,以新闻的形式发布到网络各大媒体,从而造成媒体舆论。
“通过媒体舆论可以向对方施加压力,从而解决诉求问题,基本上问题都可解决。”甘某说,只需客户支付服务费,并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即可发布。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邢女士向其支付了3000元服务费,并与该公司签订了服务协议。

服务协议书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甘某每天都会向邢女士转发一些文章链接,让邢女士将其自行转载到一些平台,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
邢女士表示,这些链接大多都是不知名的网站,阅读量不超过50。
焦虑的邢女士联系到甘某,甘某给了她几个手机号,称是不同媒体记者的手机号,让邢女士联系媒体进行维权。邢女士拨打后发现都无法接通,甘某又给了她一个手机号,并称这是极目新闻记者电话。
注册多个账号发布信息以造成舆论
“私人订制”最高要价1500每天
天眼查显示:武汉酩扬沐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办公地位于武汉现代光谷世贸中心,经营范围包括影视制作;摄影服务;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文化艺术活动交流策划(不含营业性演出);舞台造型策划。
2020年12月19日,极目新闻记者以受害者的身份,来到该公司找到甘某,表示想要找她进行维权。
在现场记者看到,该公司办公区域有近30个工位,工作人员多为30岁左右的年轻人。“记者采访是需要司法部门批准的”,一名工作人员对着手机这样说道,似乎在与客户沟通。
一名喻姓主管接待了记者,并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的业务范围。

流程
喻某称,客户在支付服务费后,公司会安排专人写稿,“有楚天都市报的,也有长江日报的”喻主管表示,这些撰稿人多来自媒体,虽然不是记者,但都是从事专业新闻撰稿工作的编辑,能确保文章公正客观。
“出稿后,支付50到100的费用给撰稿人就行”,喻某称,“找正规记者维权也不是免费的,收费比自家公司还要高。”

定价
喻主管拿出一张收费明细表,根据价格、适合人群、影响效果等分为了六个价位。

业务员称网监部门会看
最高档“私人定制版”的收费标准为1500元每天,持续20个工作日,“影响效果”一栏则写着:持续引起相关部门和网友的关注,通过转发点赞评论形成热点事件,造成舆论和负面压力。

收费高昂
记者注意到,收费明细表上注明的发布媒体包括叶子猪、雪球、企迪网等,这些平台被其定性为主流媒体。

发布的链接
随后,记者向喻某展示了邢女士事件的文章链接,询问是否为其公司发布的,得到了其肯定的答复。
喻某告诉记者,公司每天会在网站上注册一些新的账号,用于帮消费者发布维权信息。如果账号被封禁,或发布的文章被平台删除,公司会重新发布。
记者询问为何文章的阅读量不多,喻某随即解释,消费者维权的信息一般没有多大吸引力,阅读量低也是常态,若是担心文章阅读量太低影响传播效果,公司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增加阅读量。

同一制式的锦旗
离开时,记者看到公司两侧墙壁上挂有十余副锦旗,上面写有“匡扶正义”“造福万家”等字样。尽管落款署名不尽相同,但字体、制式几乎一致。
打着“新京报”旗号发布曝光信息
责任要顾客自己承担
武汉酩扬沐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事的这种业务,并不鲜见。在百度中输入“找记者”,第一条便是一个网络媒体曝光平台。

网址主页
点击进入后,极目新闻记者便看到了“新闻发布、维权通道、维权曝光、全方位维权报道”的字样。在图片底部,还写有腾讯、头条、网易、新浪、搜狐等上千家媒体跟踪报道。
在网址中部及下方,标注有价格,价格2000元到5000元不等。版权则标注为,浙江爱尚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同分公司。

业务员发布的凤凰新闻报道
随后,记者添加网址中的业务员微信,业务员自称可以在千余家媒体上发布消息,其中包括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今日头条等。

业务员表示可以在楚天都市报上发布
“1000多家媒体平台同时发布,都可以发布的。”业务员称。记者询问能否在极目新闻上发布,“可以。不是都说了1000多家媒体平台都可以发布吗,同时发布。发布多,才能有影响力有效果,知道吧。”业务员如是说。

业务员展示的案例
业务员向记者分享了一些图片,自称是之前公司操作的案例。

业务员发布的“新京报”的报道
记者看到其中一条发布者名称和头像是新京报,底部评论数为999+,但标题及文章并不符合新闻逻辑,记者在截图中也并没有看到电头和记者名。
记者索要该报道的链接,但业务员拒绝了,“很多事情已经处理了,我们都已经删掉了。”记者输入标题搜索发现,新京报并未发布该报道。
记者再次尝试以“维权曝光”为关键词搜索,又有另一网络媒体曝光平台出现,底部公司名为武汉谛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其网页风格、广告语,都与浙江爱尚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同分公司的页面雷同。

业务员的朋友圈
添加业务员余先生微信后,记者介绍了自己的维权内容,并称自己担心他们是骗子。随后,余先生向记者发来了营业执照,竟是武汉酩扬沐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与记者12月19日现场暗访时所说相同,余先生也称,给服务费即可享受媒体曝光服务,责任需自己承担。
诽谤和不实信息充斥
有受害者不堪困扰起诉曝光平台
暗访过程中,极目新闻记者通过上述公司发布的“维权案例”,联系上其中多位投诉人及当事人。
吴先生是江苏人,2019年5月,吴先生在直播平台结识了尚在杭州读大三的白女士。一个月后,两人发展为了男女朋友关系。
8月底,刚毕业的白女士在微信找到吴先生,称自己经济窘迫,希望吴先生可以借给自己8000元租房。吴先生转给她8000元,并提出几天后见一面。
9月初,二人在杭州见面,“在我车上,她告诉我自己跟工作室老板谈恋爱了。”吴先生称,自己听到以后感觉十分气愤,认为白女士这是出轨。
回到家后,吴先生越想越气,于是找到了网络媒体曝光平台,以“玩弄感情到处行骗,出轨工作室老板”为题,发布了帖子。
在帖子中,吴先生阐述了二人相恋的过程,并表示白女士在与自己交往期间,与多人保持着不正当关系。
11月中旬,白小姐发现了这个帖子,与吴先生理论,最终二人来到派出所。
经过警方调解,吴先生承诺不再发布这一类帖子。但吴先生表示,自己11月底已告诉网络媒体曝光平台不要再发布了,然而截至12月4日,这些平台还在发布该信息。
白女士表示,这些帖子里的信息不实,且帖子里有自己的照片和信息,已经对自己造成了困扰。
目前,白女士已经起诉吴先生和网络媒体曝光平台,她相信法律会给自己公道。
随后,记者查阅白女士当事帖的发帖账号,发现该账号发布了近百篇有关“洁希亚干洗加盟骗局”的帖子。

对洁希亚的报道中,出现党政军重要单位
自2020年6月起,便有“洁希亚干洗加盟骗局”的主题帖出现,这些帖子的内容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撰写。
在帖子中,这些自称加盟商的人称,自己高价加盟洁希亚干洗店后,没有获得相应的服务。在干洗设备出现问题以后,总部不予理会。想要退出加盟,总部也并不允许。
还有一个帖子以记者的身份撰写,称某电视台财经记者以“务工人员”身份暗访洁希亚干洗一门店二十天,发现了大量不诚信经营问题。
但记者在网络上查询,并没有媒体对洁希亚干洗门店做过报道。
12月24日,记者联系上武汉多家加盟了洁希亚干洗的店主,他们均表示这些问题并不存在,自己作为加盟商较为满意。

洁希亚的声明
随后,记者致电北京洁希亚洗染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帖子是竞争对手雇佣他人发布的,内容不属实。该工作人员称,公司已在11月12日发布“关于同行公司恶意诋毁洁希亚的严正声明”,目前已在着手调查谣言是谁发布的,后期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
我们洁希亚始终欢迎同行公司的优质竞争,也斥责不正当的同行公司竞争。”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这些网络曝光平台用于发布信息的网站多达上百个,网站名称多为“武汉网”“拉萨网”,但都并非门户网站。
在这些网站上,对公民、公司的曝光,更有对国家机构的监督和质疑,而这些曝光内容的真实性,网络曝光平台并未核实。
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12月24日,网站上还出现了对“武汉酩扬沐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曝光。
记者假借“酩扬沐影”工作人员身份,拨打了另外几家媒体曝光平台的电话,质问他们为何要曝光同行。
其中一家公司工作人员回答记者,并非自家公司曝光的,“再这样乱搞同行,大家这钱都没得赚。”
可以视作网络水军
国家网信办已发布新规
1月22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重点强调打击虚假信息、网络水军等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网上信息内容恶意攻击、恶意炒作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网络生态、破坏网络文明。同时,他还表示,当前网络水军、恶意营销、敲诈勒索等顽疾毒瘤屡治不绝,严重影响舆论生态、扰乱传播秩序。
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在账号运营方面,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不得操纵利用多个平台账号,批量发布同质信息内容,生成虚假流量数据,制造虚假舆论热点;在内容安全方面,不得编造虚假信息,伪造原创属性,标注不实信息来源,歪曲事实真相,误导社会公众;在禁止行为方面,不得以有偿发布、删除信息等手段,实施非法网络监督、营销诈骗、敲诈勒索,谋取非法利益。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王琮玮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类从事网络媒体曝光业务的平台公司,常被称为“网络水军”或“网络枪手”。
王琮玮分析,这类网络媒体曝光平台收取“客户”服务费,承接“客户”发帖业务,通过在第三方平台注册帐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炒作,是目前法律规制的网络水军的行为。
王琮玮认为,这些平台发布的未加证实的负面信息,一方面增加了网民的焦虑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管理社会的难度。
“如果其发布的信息包含诽谤和恶性商业竞争等内容,这种行为被认定后,是要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王琮玮称,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明确规定了,对于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可处罚款和拘留。而对于诽谤或损害商业声誉的行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受到刑事处罚。
“目前,治理和打击网络谣言仍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网络安全监管机关的工作重点,也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网民须遵守的网络安全法律义务。”王琮玮表示,这就要求内容发布者和发布内容的平台都负起真实性的责任。
王琮玮称,对发布内容的平台而言,监管也存在一定难度。但同时,她也希望发布内容的平台加大不得利用互联网从事违法活动的宣传,并加强平台的自律。
“关于网络水军的法律责任,目前在民事、行政以及刑事法律方面都有相关规定。”王琮玮表示,这一违法行为的处罚,可由《网络安全法》规定的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施。
王琮玮称,目前针对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的监管方式主要还是事后监管,并且存在监管不及时,尤其是针对侵权类的违法内容监管不到位,行政管理相对缺失的问题。
王琮玮建议,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对网络水军行为的行政管理,从从事网络水军活动的主体以及展示违法内容的平台入手,采取诸如警告、罚款、停产停业等行政管理的手段,使违法有害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在行政管理层面得以解决。